你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吗?

不要去听别人说什么是好工作,那是别人想要的生活,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导读:

米粒大学毕业后的份工作不是会计,而是在中外合资企业DT公司做财务总监的秘书,可是几个月后她就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喜欢这种清闲但没什么技术含量还要伺候老板的工作。思量再三,她决定转行做会计。她的老板,马来西亚华裔的财务总监也认可了她的追求:会计师是个可以被称为“专业人士”的职业……

时间:1997年初

地点:DT公司财务部办公室

清晨8:30,米粒从上司办公室出来,手里拿着几张刚从传真机上收到的纸,回到自己座位上准备分类归档。

DT公司财务部办公室里很热闹。因为刚到上班时间,人们进进出出,开关门的声音,打卡机不停传来的“叮叮”声,隔壁经理室传出的电话铃声,众人互相问早上好的声音,从暖水瓶流进水杯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在米粒耳边响起。当然,她的耳边还充斥着女同事们每天早上必然要聚在一起讨论的声音:谁穿了件新衣服或背了款新包、啥牌子、在哪买的、多少钱,谁的孩子考试得了多少分、在班里排第几,哪个商场又在打折……

直到快9:30了,人们才陆续散去,开始回到座位上工作。

米粒早把手里的工作做完了,又开始百无聊赖起来。她看着周围漫不经心记着账的同事,烦躁感又涌了上来。

这就是米粒刚毕业的份工作:在大型中外合资企业DT公司做财务总监的秘书。DT公司的前身是连年亏损的国企,后来与一家小有名气的外资公司合资,可是除了总经理和财务总监是外方派出,所有的人才、设备、技术全是原来国企的。米粒的老板就是外方派的财务总监(注:外企一般习惯把自己的直接上司叫老板,含义不同于民营企业里的老板),他是一位马来西亚籍华裔。在这家披着外资外衣其实内核是还纯粹国企的公司,大家都称高管为X总,这位财务总监姓邱,于是公司上下称其为邱总。

米粒对这个秘书的工作烦了好几个月了,因为这根本不是她想要的工作!首先是太清闲了,让她感觉自己在荒废光阴。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公司要给财务总监配个专职秘书,财务属于内勤职能,邱总几乎天天来坐班,她不象公司总经理或业务部门的秘书那样,需要在老板不在时接听很多电话、频繁安排差旅事宜和接待外部客户来访,也没有那么多与外部往来的信函传真要处理,跨部门的上传下达也很少。据说以前她这职位是由财务部一个会计来兼任的,招聘她只是因为邱总是外籍人士,有些传真文件和电话是英文的,所以他需要英语较好的人来做他的秘书,可这家老国企的财务部大多是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叔大妈,更别提英文好了。于是米粒每天的例行工作就是花很少的时间整理邱总办公桌和传真机上的文件,将它们分类归档,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待命状态,比如随时等候邱总吩咐在财务部各科室跑腿传话,在他不在办公室时接听电话,但他不在办公室的时间真的很少。米粒的这种工作状态在部门其他同事眼里,以及她那些向往安逸工作的大学同学眼里,是求之不得的,但米粒不以为然,她喜欢忙碌充实的工作。

其次,这种内勤部门的秘书岗位真是技术含量太低,既不会跟着老板出去参加一些商务会议见世面,也不需要起草撰写商业文案辅助老板决策,而米粒一直都希望从事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后一点也是米粒烦的,秘书这项工作具有“私人助理”的性质,需要介入并关照老板的私人和家庭生活。邱总有个四岁的小女儿喜欢来公司玩耍,而邱太太却不得不留在家里照顾更年幼的儿子,所以每到小姑娘来办公室的时候,照顾她、陪她玩、以及中午带她去她爱吃的麦当劳,就成了米粒的任务,这让她觉得自己更象保姆。

基于这三点,米粒判断,无论是性格还是职业价值观,自己都不适合秘书这项工作。

当然,还有一点让米粒郁闷的——工资太低了。她拉开抽屉,看着刚发的上月工资单上那个650元的数字,无奈地扶住额头:幸好自己家在北京,可以吃住在家里,可是既然工作了,就不仅不能再向父母要钱,而且怎么也要给家里一二百块的伙食住宿费吧,再扣除交通、午餐和日用品花销外就剩不了多少了,每回去逛商场,连套正装和像样的包包都要攒两个月的工资才买得起,更别说攒钱了。

米粒想起不久前和大学同学聚会时聊到这个事情,大家说谁都是一样工资低,为了北京户口选择去效益差的国企的一个学长,工资才只有三四百块钱呢。末了大家的结论是:刚工作时的工资都是刚够花。

上班就够郁闷了,偏偏下班回家也烦,因为老妈总在米粒耳边叨叨:“学一行就得干一行,别干脱离你专业的事,要不然你大学不是白念了?”

米粒觉得,必须要好好想清楚自己的“专业”到底是什么,因为她那工科出身、画了一辈子设计图的老妈根本不明白,在米粒上大学那几年,理工科大学那些所谓管理专业都是“大杂烩”,米粒在大学里实在没学到什么“管理”专业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所以其实这个专业是可以视为没有专业的,如果不做文秘与人事行政类的内勤工作,也不做营销、销售支持这种业务部门的工作,想从事一门侧重技术性的“专业”,都需要花大功夫重新学习。

米粒又梳理了一遍在大学里学到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终决定转会计专业,因为印象中大学还是学了好几门跟会计有关的课程的,而且自己当时学习这些课程,兴趣还是蛮浓厚的,考试分数也都比较高,何况现在还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身处财务部,与一群会计们为伍。虽然米粒现在还是个会计门外汉,但她相信有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做底子,平时再多向大哥大姐们请教,短时间内掌握会计实务应该不难吧。

于是米粒开始尝试看下属分厂提交上来的会计凭证,没想到竟然很多看不懂,去请教同事,由于涉及下属工厂生产流程的术语,而她一直都在总部工作,对这个行业的基层运营完全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对同事的讲解也听得云山雾罩不明就里。挫败和忧虑围绕着米粒:别看自己是单位里少有的大学本科生,这些大叔大妈很多只有中专学历,但是会计实务与课本相比还是区别很大啊。

邱总大概也看出米粒的烦恼,找她谈话问她对职业方向的想法。米粒告诉他自己想转会计,他点点头说,“的确,会计师可以算是一种professional的职业。”

没错,作为ACCA认证的会计师(ACCA是英国几大知名会计师专业协会之一),邱总用professional(专业人士)来形容会计师这个行当,就象律师、医生一样,这些职业都属于专业人士。大概是因为老爸老妈都是学理工科的工程师,所以米粒觉得做一名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远比做秘书和其他行政服务工作更有成就感,也更符合她的价值观。

职场再回首

很多刚工作的年轻人毕业后都放弃了大学原有专业,常见有人不停变换行业或专业领域,几年过去,却没在任何一个领域修炼成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大学所学专业不是自己想做的这很正常,毕业后转行也可以理解,但是好在工作前5年确定下来一个专业领域,在这个领域持续积累下去。年轻大的优势就是试错成本低,人才市场上通用的认知是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该与零经验的应届生有质的区别,起码应该在较少的辅导下独立完成工作。所以转行时间拖得越久,就越需要与更多比自己年轻的人竞争基层岗位。

至于选什么职业,我向来认为应该先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你希望在社会上以什么赢得尊重,和你认为获得什么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是金钱、权力、社会名望,还是技术攻关成就。不要去听别人说什么是好工作,那是别人想要的生活,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以我自己为例,大学毕业时,其实父母曾建议我考公务员,理由是机关工作“旱涝保收”。尽管那时公务员考试比现在容易,竞争也远没现在激烈,可我想到机关工作的特点——复杂的人际关系、谨言慎行、照章办事、清闲安逸……这些不管是哪一种都让我觉得恐惧,我不能忍受二十岁就能望到自己四五十岁的生活,这远比在体制外奋斗漂泊可怕多了,用现在的话说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有职业性质是服务公众而不是创造生产力和经济价值,这也不符合我的价值观。

我有时想,为什么我当年会去外企,而我有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去了机关或公用事业型的国企,然后一直能坚持十几年做到现在?大概个人的价值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喜欢在一系列被大众认可并执行的明规则里付出努力,另外我喜欢自由和有空间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我希望个性在单位内部能被包容和尊重,并且单位能对个人的贡献大程度地用量化的方式给予承认和回馈(说白了就是涨工资的幅度),这些是很多体制内单位不能给我的。

除了价值观,选择职业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自己的技能。价值观只反映你想做什么,而技能反映你擅长做什么。有些人情商高、喜欢也擅长交际,但不擅长研究技术,那么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比较合适,比如销售支持、客户服务、行政文秘等等,有人擅长钻研复杂的技术难题,却性格内向,做专业性较强的工程技术工作就比较适合。尽管所有的职业都需要与人打交道,但是偏技术还是偏人际沟通,不同的职能领域总是侧重不同。我也是基于这种评估判断,才决定从侧重沟通协调的文秘职业转向财会领域的专业人士的。

选择什么职业并不重要,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技能才是难得的。但,似乎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并且很多人都在用“养家糊口”为由,一生做着一份自己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只是在大众眼里的“好”工作,或是自己认为“性价比”高的工作。


相关推荐

上海大学ACCA国际项目

4大职业方向 34个热门商科专业 22所英美澳知名学院

立即咨询
×

免费在线报名

*为必须项目

预约报名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欢迎来校参观访问

 
上海大学ACCA